近日,水產預制菜龍頭國聯水產發布2022年業績預告稱,公司大力拓展預制菜業務,不斷提高預制菜等高附加值產品營業收入規模。公司新品上市實現較快上量,烤魚、酸菜魚等系列產品增長顯著。
靠預制菜實現業績長紅,“魚”制菜魅力何在?
水產預制菜規模已超千億
水產預制菜:以淡水產品、海鮮產品為主要原料,配以各種輔料,經預加工(如分切、攪拌、腌制、滾揉、成型、調味)而成的成品或半成品分類。
據紅餐產業研究院,2022年中國水產預制菜行業規模達1,047億元,同比增長16.8%,預計未來中國水產預制菜市場將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2026年水產預制菜市場規模將達2,576億元。
此外,近年來地方政府意識到初級加工水產品在全球競爭不具備任何競爭力,而預制菜是水產產業走向深加工更好的出路,于是很多省市政府通過一攬子有力的舉措以及大手筆的財政投入,著力推動水產預制菜更好更快地發展。
各級出臺一系列相關政策,加強預制菜行業發展,體現三方面:一是,對審批工作做出規范性建設,利于企業規范化發展;二是,針對食品安全做出規范,營養結構;三是,對科技技術發展支持,提升物流數據化進程,形成可追溯冷鏈物流網絡。
天時地利人和,助力水產預制菜發展
水產類,為什么會成為預制菜行業“香餑餑”?原因有以下幾點:
1、我國水域資源豐富,水產養殖具先天優勢,水產品消費大有可為。2021年我國水產品總產量6,690萬噸,同比增長2.2%,水產品人均消費仍處于較低水平,2021年人均水產品消費量為14.2千克。糧食及農業組織數據顯示,韓國、日本、挪威的人均年水產品消費量級在50千克左右,2021年中國人均水產品占有量為47.36千克。作為水產品消費潛力大國,有接近3/4的消費者是“海鮮控”,炒、煮、蒸等烹飪手法花樣百出。這為水產預制菜提供了發展的溫床。
2、水產預制菜食用更便捷,打破地域和季節限制。水產品存在地域性和季節性,而水產預制菜相對便捷,能夠通過冷鏈物流跨越時間和空間的界限,滿足不同地區、不同時節的消費者對于水產品的需求,讓天南海北的水產愛好者實現海鮮自由。
3、對于B端餐飲來說,水產品在食材處理和烹飪工藝上較復雜。相比肉類,水產品在食材處理、制作工序上更為繁瑣復雜,如小龍蝦、蟹等。B端餐飲,節約加工時間,還可節約后廚空間,滿足降本增效需求;C端消費者,省去宰殺、清洗、調味等步驟,新手小白也能做出美味海鮮。
4、水產價格穩定,預制加工實現水產品增值較大化。水產相對肉禽類價格較為穩定,且中國水產生產地域分布較廣,供給和需求趨于穩定,進出口對于國內市場價格影響也不會很大。盡管水產市場因疫情有出現滯銷現象,但由于需求穩定,并不會給國內水產市場價格帶來很大影響。
5、政策加持推動了水產預制菜穩健發展。多地政府開始打造水產預制菜名城。例如,湛江市政府辦公室印發《推進湛江市預制菜產業高質量發展十二條措施的通知》,水產大市真金白銀加快打造“中國水產預制菜之都”;大連市明確以海產品為突破口,打造“中國海鮮預制菜之都”,大連現有水產品加工企業800多家,年加工以海鮮為主的預制菜產值1000億元以上;“世界美食之都”順德成功獲得了“中國水產預制菜之鄉”招牌。此外,湖北、佛山、汕頭、荊州等地也紛紛下場,大力扶持水產預制菜。
6、速凍保鮮、冷鏈物流技術升級,加速水產預制菜發展。目前我國冷鏈物流及倉儲體系穩步發展,2022年冷鏈物流市場規模達到4,916億元,同比增長7.2%;我國冷鏈物流市場需求總量突破3.2億噸,同比增長6.6%;我國公共型冷庫總容量將達2.1億立方米,同比增長7.7%,我國冷藏車市場保有量將突破到38萬輛,同比增長11.4%。冷鏈物流使預制菜企業線上線下發展成為可能,也預示預制菜向C端市場發展的趨勢。
【結語】
如今,方便快捷的預制菜已經成為水產企業的“必爭之地”,不少傳統水產企業發力水產品預制菜產業鏈,明星爆品不斷出現,銷量進一步上升。
正如一位業內人士所說,如果把魚作為原料去交易,它就是農產品;如果把它做成預制菜,它就是一道菜品。精細化加工的水產預制菜走俏,這片藍海亦有待企業更精細化的開發。